6月26日至27日,按照许甘露书记对《宁陵县:一张物联网破解社会治安“六大难题”》一文的批示精神,省公安厅治安总队、科通处组成调研组到宁陵县公安局通过与该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治安、科通、社区民警、中科院一零公司研发人员座谈,对物联网警务平台和数字化警务室应用功能现场测试,观摩电动车信息采集流程等方式,对宁陵县公安局应用物联网管控社会治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领域的第三次发展浪潮。2009年,我国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其核心技术为RFID电子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射频识别技术分为有源、无源两类,有源电子标签具有识别距离远,基站布点少等优势,无源电子标签定位精度高,有方向,并发量大,扩展性强,成本低,符合公安部警务物联网有关标准。
2013年9月,宁陵县公安局新一届党委成立后,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面动态巡逻防控和“天网”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14年底,该局针对当地社会治安状况,对2014年发破案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判,该县2014年共发刑事案件1330起,其中侵财类案件1123起,占全部发案的84.4%;侵财类案件中盗窃案件983起,占侵财类案件的87.5%,盗窃电动车立案354起,占全部盗窃案件的36%,占刑事发案总数的26.6%。通过分析研判发现:盗窃电动车案件发案量大、破案难、追赃难,成为群众关注、影响安全感和满意率的突出问题。
问题倒逼改革创新。2015年初,宁陵县公安局以破解电动车管控为突破口,组织专门人员先后到河南新乡、山东枣庄学习考察电动车打码、“车卫士”等经验做法,通过考察调研,结合宁陵实际,他们认为打码属传统管控模式,手段单一,“车卫士”因费用问题不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且数据不在公安机关。鉴于此,基于对国际、国内物联网发展的认知,该局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创新思维,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电动车管控。2015年3月,宁陵县公安局由科技、情报、治安、后勤人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联合中科院一零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研发工作。研发小组先后赴深圳、南京、温州、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地考察,通过多方论证分析,认为:有源RFID电子标签成本较高、扩展性弱、未来不能与机动车电子车牌对接,与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宁陵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于是,该局在公安部警务物联网技术标准框架内,研究制定了既符合宁陵实际、又代表物联网发展方向、利用无源RFID电子标签和布建阅读器管控电动车的科研方案。
物联网电动车管理系统由无源RFID电子标签、依托视频监控布建的前端阅读器和后端车辆管理平台组成。攻坚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破解无源RFID电子标签与前端阅读器的识别距离、速度、数量和天气条件问题。经过三个月的技术攻关,2015年6月,破解完成电子标签识别距离、速度、数量以及天气条件等问题。电子标签识别距离30米(调研组实际测试已达60米),识别速度160公里,识别并发量200个,数据互通稳定。同时,前端阅读器和电子警察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数据同步上传,电动车的静态和动态图像信息均能实时捕捉。通过全方位测试应用,物联网电动车管理系统已具备过车查询、图像查看、轨迹分析、车辆布控(可平台布控也可手机布控)、车辆管理、车辆异常时间段和异常地点预警等功能,对纳入管控的车辆达到了智能检索、实时分析、平台化管理目的。
为确保工作有的放矢,2015年7月,该局在电动车保有量较多,被盗案件发案量相对较大的城关镇开展试点工作。在城区安装阅读器230个,实现了城区主要道路全覆盖。与此同时,一方面组织社区民警、交警宣传发动,深入小区、电动车销售网点,通过手机APP采集电动车车主身份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将车主与车辆的合影照片上传至物联网电动车管理平台。另一方面研发了车辆管理销售平台,由电动车经销商在电动车流入社会前全部登记备案。
试点期间初显成效。2015年11月,城关镇清水河小区居民赵女士停在楼下的电动三轮车被盗。接报后,该局利用物联网车辆管理系统,通过对多个时间点所拍视频分析比对,确定了嫌疑人体貌特征和车辆轨迹,侦查民警迅速锁定嫌疑人并在睢县将其成功抓获,追回被盗电动三轮车。
随着物联网电动车管理平台在城关镇的成功应用,2015年12月,该局物联网电动车管理系统在全县全面推广并应用实战。截止2017年5月底,该局已将103272辆电动车纳入管控。2016年,该县全年共发电动车被盗案件238起,同比2015年411起下降42.1%;其中,城区发案41起,同比2015年119起下降65.5%;农村发案197起,同比2015年292起下降32.5%;全县共破获电动车被盗案件97起,破案率40.8%,破案率较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实现了公安警务由传统的事后被动侦查向“时前有效预防、事中快速反应、事后全面追溯”的转变。据统计,纳入管控电动车发生被盗,动态保持破案率85%。
2016年1月11日,该技术通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整体系统测试。2016年3月,宁陵县《基于RFID及智能视频技术的电动车安全管控软件研发》通过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批准正式立项。2016年12月21日,公安部装财局组织专家在北京通过公安部专家组项目定型预审,计划在2017年7月在河南商丘,新疆,青海,黑龙江,贵州,海南六省份进行队伍实验,队伍实验后将纳入列装范畴。2017年3月18日通过公安部装财局二处指定公安部三所组织专家到宁陵县现场进行测试,专家认为该县读写器在距离、速度达到国内最好水平。
物联网数字化警务室系统由采集、核查、管理、控制、服务“五大”模块组成。先期由社区民警、辅警对街路巷、小区、农村村庄进行3D(假三维)建模,社区民警利用移动办公终端,逐街道、逐村、逐户采集“一标三实”基础信息,包含手机通讯、居住地经纬度等信息,纳入数字化警务室管理。目前,物联网数字化警务室已采集录入“一标三实”基础信息56752条,全部纳入物联网警务平台。
在应用过程中,在物联网数字化警务室系统输入关键字或框选对应空间位置图片的对象,系统能自动检索查询关注对象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家庭人员、房主信息、房屋性质、居住人信息,车牌号、手机号、重要物品等关联内容;该系统在物联网警务平台的支撑下,共享用水、用电、实名登记等社会资源信息,实时调取查看场所、特业、重点部位整合的视频监控信息,公安机关实现对重点人员建档,服务日常监管与排查,推进了人口、房屋、物品等基础信息应用智能化。目前,物联网数字化警务室系统已在该县14个派出所的29个警务室复制推广。
物联网警务平台研发与运用得到宁陵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先后投入3100余万元用于视频监控建设、2100余万元新建改建12个基层派出所和55个标准化警务室、招聘373名辅警、拨付物联网研发经费700余万元。
目前,宁陵县已建成县级视频监控平台1个、乡级平台14个,电子卡口24处,电子警察32处,高清摄像头1721处,实现了全县范围内的重点单位、重要道路、重点区域、主要出入口全覆盖。已整合完成民政、人事、自来水、国地税、房管、宗教等部门 200余万条信息数据,完成县人民医院等信息数据动态实时传输。接入学校、金融、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KTV、宾馆、二手物品买卖、车辆维修、废品收购等公共场所、特种行业视频监控资源978路,2017年6月,该县综治委专门发文,要求强力推进社会资源整合工作。目前,宁陵县局警务物联网平台管控各类信息6.5亿余条,实现了卡口系统、电子警察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等系统产生的数据、民警采集数据和已经整合接入的社会信息资源有效融合、交叉比对、关联运用和主动预警。
该局结合物联网车辆管理、数字化警务室的应用实践,大胆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服务群众、安全管理等方面,现已成功研发物流寄递、油气站、车辆通行、WIFI电子围栏等12大模块,正在测试应用。比如:利用机动车年检标、环保标里嵌入RFID标签,实现对特种车辆管理;“三车”治理方面,可以对车辆年检中达不到环保标准的车辆采集车辆信息,纳入物联网车辆管理平台,发现轨迹及时查处。在服务群众方面,可将电子标签芯片以嵌入定制马甲和手环等穿戴物品,防范辖区老人、智障群体日常生活风险。在安全管理方面,由于RFID无电的特点,可对危爆物品存储、运输、流向实施管理,购置散装汽油实名登记。
通过调研发现,宁陵县公安局以物联网管控社会治安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在应用中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对物联网应用的重视和支持仍需提高,物联网人才的培养、配套制度的制定、对一线民警物联网技术培训、学习及创新应用亟待进一步强化。二是使用存在地域局限性较小问题,需进一步推广。目前,商丘市仅有宁陵县研发应用物联网管控社会治安,宁陵县境南北40余公里,东西距离不足15公里,纳入管控电动车一旦发生被盗,群众如报警不及时,嫌疑人和被盗车辆很可能已经离开宁陵县境,公安机关此时布控已无法通过平台查询到离开该县后的车辆轨迹。三是前端阅读器数量需要进一步增加。宁陵县物联网警务管控社会治安的做法处在推进阶段,全县前期安装前端阅读器点位482处,增至目前的700余处后仍显密度不足,与全县366个行政村、20余万辆电动车保有量的实际,覆盖率、管控率低,需进一步加大阅读器点位投入。